影响睡眠的社会心理因素简评
2018-08-06 阅读量:7630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质的异常及睡眠量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主要以患者进入睡眠周期的潜伏期较正常延长,入睡过程中自身生理性感觉增多为主。中国睡眠研究会2008年公布,中国成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8. 2%。据既往研究报道,35.3%的人睡眠时间低于7小时每晚,48.0%的存在打鼾,37.9%的人在一个月内经历过至少一次入睡困难,并且4.7%的人在开车中有过打盹现象。HossainShapiro报道普通人群中大约40%的人受到不充分的夜间睡眠和白天嗜睡的困扰。

睡眠障碍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社会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可控的生活压力也会引起睡眠周期和节律的紊乱,例如用餐和工作事件,可以影响到个体管理他们睡眠觉醒的周期。既往研究显示:社会经济状态和受教育程度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非直接的关系,失业率却与失眠严重程度存在直接的正向相关。

研究显示:性别因素对重度抑郁症患者慢波睡眠的显著影响,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睡眠问题,她们在床上的时间长,睡眠时间也长,但是却抱怨睡眠质量差。失眠和睡眠潜伏期延长也是女性经常出现的抱怨。女性重度抑郁患者中慢波睡眠增加,而男性重度抑郁患者中慢波睡眠是降低,在健康对照组中也有同样的结果。男性重度抑郁症患者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慢波睡眠改变。不同的种族中疲乏和睡眠的关系也会不同,既往的研究显示慢波睡眠的减少与疲劳程度的增加相关只存在于非裔美国人中。

大约50%的老年人,普通人群中的15.9%-22.3%存在睡眠问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模式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次日疲乏感等。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床上时间更长,但是在睡眠时长和质量方面均较低。老年人睡眠觉醒次数显著增多会导致深睡眠期减少,从而降低睡眠质量。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会大大增加睡眠质量差的风险,当睡眠时长少于5小时,睡眠质量差的风险会相对增加40倍。

一项针对中国老年人的大样本研究显示,与配偶或者家庭成员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相对于独居老年人睡眠质量良好的几率会增加11%左右。客观睡眠评估手段的研究显示孤独会影响睡眠的连续性和主观评估的准确性。

中国人睡眠障碍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各因子与睡眠障碍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状况对个体睡眠障碍具有预测作用,该结果说明社会支持越好,个体越少发生睡眠障碍。社会支持是作为人际网络(家人、朋友、邻居、同事、团体)中的个体能够从中给予或获得情感、帮助及义务的一种知觉。高社会支持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缓解抑郁及焦虑程度,对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睡眠习惯,从而减轻失眠程度。而低社会支持的个体则倾向于花费更多的时间进入睡眠状态、出现更多的睡眠片段化、以及更低的睡眠质量。

良好的睡眠是反映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睡眠质量越差的个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差。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中,睡眠质量总分与躯体化、强迫、抑郁和焦虑均呈中度正相关,而与其余因子之间则接近中度正相关。

失眠是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最为常见的抱怨之一。研究表明90%的抑郁症患者有睡眠障碍的主诉; 25%的慢性失眠患者源自抑郁发作,睡眠障碍可能是抑郁复发的早期标志,50%-60%的焦虑症患者至少伴有一种睡眠障碍。一项前瞻性的研究发现,焦虑可以显著预测未来的失眠症状,然而失眠症状与未来的抑郁症状显著相关。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约50%-90%的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存在睡眠的质量的低下与不满 。大量比例的抑郁症患者(30-50%),即使是治疗缓解的患者也会持续存在残留症状,其中一睡眠紊乱是常见残留症状之一。睡眠障碍会加重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减弱抗抑郁药物的应答,并且是抑郁症治疗常见的残留症状,并会增加抑郁复发的风险。例如睡眠障碍的出现可以预测老年抑郁患者中更为拖延的病程。

 

11  杨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