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小动作,背后的大问题
2019-04-09 阅读量:4692

您的孩子是否出现过不自主的挤眉弄眼,撅嘴,摇头,耸肩,鼻子和嘴里还发出奇怪的声音,四肢不自主的抽动?您是否认为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您是否通过训斥、强制来控制它,甚至认为孩子着魔了,找“大仙”来作法,或服用偏方?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小动作越来越多?如果有,请看看鹏鹏的经历吧。鹏鹏今年只有10岁,本应是活蹦乱跳的男孩,第一次见到他却闷闷不乐。2016年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家长训斥,后开始出现频繁的眨眼现象,起初并没有在意,家长认为小孩子都有这些行为,过几天就好了。没成想孩子的这些“小动作”越来越多,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后又出现摇头、耸肩、邹鼻等,看看电视突然就摇一下头,甩胳膊,时不时的发出咳嗽的声音,老师试图制止,当时能缓解,可日后又会出现,并且严重影响了学习。母亲认为孩子是不是着魔了,请来“大仙”为孩子作法,孩子的“小动作”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并且还受到了惊吓,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睡觉时经常被惊醒。几经辗转,鹏鹏终于来到了医院,诊断为抽动障碍,经过系统的治疗痊愈出院。关于抽动障碍不得不明确的几个问题和误区:

问题一:什么是抽动障碍?严重吗?

抽动障碍主要发病于儿童期,原因未明,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的神经精神障碍。常伴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影响学习、睡眠、情绪。对患儿的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按照疾病的发展演变,严重程度将抽动障碍分为三类:(一)短暂性抽动障碍,(二)慢性抽动障碍,(三)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又称Tourette综合征或抽动秽语综合征,为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因此治疗上应该避免发展到这个程度。

问题二:起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疗?

目前医学上关于抽动障碍的病因不明确,一般认为抽动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免疫、神经递质异常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缺乏明确的对因治疗,但心理因素却可探寻!如几乎所有患者在压力大时(如学习紧张、考试、受到老师批评等),抽动症状都会加重,利用心理治疗,如放松训练,认知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治疗能有效的治疗抽动障碍。通过与鹏鹏父母和老师的交谈了解到,鹏鹏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幼年均没有受过太高的教育,因此将全部的希望均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对鹏鹏要求非常严格,成绩不好时非打即骂,老师对鹏鹏的要求也很高,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睡眠时间减少。本来是活泼、风华的少年却要整日的待在屋里,不停的上课,写作业,参加业余爱好班。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在了这个只有10岁的男孩肩上,时间长了鹏鹏心理也内化了一个认知:只有学习好我才是有价值的,父母才能喜欢我。可是一旦考试成绩不好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无处释放之时便出现了这些小动作。父母平时与孩子沟通少,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还很有限,所以这类问题便不好发现,待到发现之时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学习。经过药物及一系列的心理治疗,让父母和老师了解疾病,鹏鹏的小动作便慢慢消失了。

误区一:出现了这些行为不用治疗,自己会慢慢消失

短暂的、症状较轻的抽动症状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经过心理治疗便会好转,但慢性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必须要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不会自己慢慢消失。

误区二:通过强制、打骂便会消失

孩子出现抽动症状在压力大时会更明显,因过分关注或阻止患儿症状,或强行要求患儿控制自己,虽然会暂时不表现出抽动症状,但事后会更加严重,还会容易出现抑郁、焦虑、自卑心理,对孩子心理发育严重不利!

                                                                                                                                                                                                              五疗科 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