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护人员的心理防护
2020-04-14 阅读量:5848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让所有的人都猝不及防。面对疫情,人们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或理性、或淡定、或惶恐、或无助、或失控。而一线医务人员作为特殊的群体,直接与疫情博弈,不仅要承担沉重的救援任务,心理上也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导致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压力的来源有哪些?

1.直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面临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直接受到威胁。

2.病人数量爆发性的增长,导致医疗机构负担增加,医护人员短缺,他们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工作时间明显延长、缺乏休息。

3.身心疲惫,大量付出后,病情并未理想控制而导致情绪压抑耗竭,面对民众批评时孤独、绝望、压抑和悲愤。

4.面对大量涌入的患者,感到压力、无助和恐惧。

5.目睹同事在工作中被感染后的悲哀和无助,以及担心家人被感染和不能照顾家人的愧疚。

另外,救援物资缺乏以及多重防护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在面临这些压力的时候一线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哪些反应?

1.躯体反应:

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不足,容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眩晕、心慌、呼吸困难、胃痛、肌肉酸痛、无力等。这时候容易疲劳、体能下降,睡眠也出现问题,难以入睡或者噩梦多、饮食不规律、食欲下降等反应。

2.心理反应:

①长期疲惫导致脑力、思考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和决策困难;

②面对疫情蔓延,目睹重病者离世,会感到悲伤、忧郁,甚至绝望、无助;

③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因此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

④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帮助病人,对自己的工作出现无价值感,挫败感;

⑤有的时候会出现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缺乏自制力、缺乏耐心,对他人失去信任感;

⑥感觉到不公平、不安全、紧张、担心、害怕,有时会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等等。

 

疫情期间,适当的心理调整非常必要

上述情况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医务人员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影响救援工作的开展。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能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要张弛有度、确保饮食睡眠规律。

2.要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非常时期出现负面情绪是难免的,要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存在,但需要及时察觉与调整。比方说情绪特别压抑的时候,可以一个人痛痛快快的哭一场。总是阴云密布,莫若雨过天晴。与同事之间相互支持,适时将自己的感受与经验跟同事讨论与分享,与同伴相互肯定、相互鼓励、不相互指责。

3.要有适当的娱乐时间,比方说在工作之余听听轻音乐,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4.运动是很好的缓解压力的方法。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体力和免疫力,而且会让人压抑的情绪得到很好地释放。

5.通过适当的方式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密切联系,比如视频、微信等等,感受到自己与最亲密的人一直是在一起的,从中会获得力量。

6.学会改变认知。面对患者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出言不逊,要充分的理解。理解这种不满意不是针对自己的,而是目前的医疗现状决定的。不要以此来责备自己、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要告诉自己,患者的等待是必须的,患者的增多不是你的错误,你没有办法一次性照顾到所有的患者。

如果这些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于专业心理人员,或者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本文作者:单春杰

单位: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大连市心理医院)

https://mp.weixin.qq.com/s/og7rzVE7HI5WZIJowVfV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