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新浪健康]大连心理医生:父母的过度期望会造成孩子考试焦虑
2016-05-16 阅读量:3248

一年一度的考试季又快到了,教室墙壁上用醒目的文字写着距离高考(中考)还有多少天,学生们的时间更紧了,家长们的唠叨也更多了,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紧张的味道,一切活动似乎都要为考试让行,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想不焦虑都困难。所以,“考试焦虑”这个词也就应运而生了。

面对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绝大部分人都会出现焦虑情绪,这是生物学上非常普遍的现象。考试前的焦虑也决不是某个考生的“专利”,而是一种群体现象。适当的焦虑是前进的动力,无需处理。但是极个别考生会出现过度焦虑的表现,一面临考试就会担心害怕,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紧张发抖,出冷汗,欲排尿排便,严重甚至可能晕厥。

同样都是面对考试,为什么个别孩子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焦虑?有些人通常认为是孩子个性不好,那孩子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呢?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的焦虑往往跟父母的培养方式有着很大关系。

明明自小是一个非常聪明懂事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们和很多家长一样,期望孩子将来有个好前途。所以,明明从小就被父母带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父母的理念就是什么都可以省,唯独孩子的学习不能省。凡是有利于孩子学习的事情,一定要不遗余力,凡是对孩子学习“没有好处”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所以结果就是:明明的父亲赚了钱一定是先紧着孩子交学费,给孩子买各种必需品,好吃好穿也满足孩子,自己抽廉价香烟,明明的母亲一年也不舍得给自己买件新衣服。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父母说话都压低声音,家里的电视都不开,免得声音干扰孩子,也免得孩子学习的时候还惦记电视节目。开始的时候明明也算争气,小学的时候在班里是班长,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到了初中,许多功课他的父母都辅导不了了,就给明明请了个家教。做家教的是个边远山区的贫困大学生,课余时间打工做家教补贴生活,父母一方面让大学生帮助明明辅导功课,另一方面以此为榜样教育明明:“人家这么艰苦都能考上名牌大学,你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条件好好学习。”

按说一切应该按照父母设计的路线走下去,可是自打上了初中,明明的成绩却是每况愈下。要说孩子也不是不用心学习,每天一放学就到自己房间写作业,温习功课,可就是没有效率。孩子自己也着急紧张,整天哭哭啼啼的,脾气也变得暴躁。父母苦口婆心,劝也劝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就是不奏效。尤其一到考试,明明的大脑就一片空白,越发什么都记不起来,父母这才慌忙带明明来看心理医生。

这样的家庭绝不是个例。明明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真是煞费苦心,他们一定觉得给孩子的都是最好的,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是不是孩子最需要的。一个背负了父母太多期望的孩子一定是很焦虑的。跟许多父母一样,明明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就是学习很重要很重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学习本身。就像在做一道数学题,做的时候并没有想着解题思路,只是想着做对了这道题能得多少分,自然无法把题做好。还有就是“父母为我的学习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不学好对不起他们。再者如果我学习不好,我就没有前途,为啥别人都比我强?”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成绩不好可能仅仅是一方面,人格的软弱更值得关注。期望本身并不是坏事,但被过度期望,就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了。过度期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足以成为虐待,使孩子的身心都处于应激状态。给予他人过度期待,实际上是向他人传递自己焦虑的一种方式。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科单春杰医生介绍说:“对待考试焦虑,更多要思考的不是现象本身,解决的办法也不仅仅是考前的放松训练,而是要搞清楚孩子的焦虑是哪里来的,家长和孩子究竟谁更焦虑?真的存在焦虑也不可怕,一般的焦虑无需处理,不管是父母的还是孩子的。一个有严重考试焦虑的孩子,如果有同样严重焦虑的父母,首先还是要解决父母的焦虑。”大多数焦虑的父母恐怕不承认自己的问题,因为他们是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坐立不安、紧张担心的,他们会做一些事情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比如经常问问题或安抚孩子:“复习得怎么样了?”“考不好没有关系,放轻松一些,不要紧张。”或者开家庭会议,要求大家做到几要、几不要。刺激的话不要说、孩子的要求要满足、电视电脑不准看,家长还会以身作则……这些看似为了缓解孩子的焦虑,其实适得其反。如果有一天,家长所给予的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问题就解决了。

总而言之,考试焦虑是普遍存在的,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只要不给它恣意增生的温床,它就不会出来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