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2022.12.16《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科开展日间康复:为精神疾病康复者提供重返社会的平台》
2023-11-03 阅读量:1294

普通疾病治愈后,通常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精神疾病也不例外。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设有专门的康复科,该科是集作业治疗、松弛治疗、感统治疗、行为矫正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直流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为一体,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及心身障碍患者提供全面精神康复治疗的专业科室。康复科主任董晔介绍说,精神疾病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经济能力方面进行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及职业康复。康复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精神康复者的生活质量、逐渐恢复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使其在家庭和社会中过有意义的生活。

在市七院康复科有一批接受康复治疗的特殊患者,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从来不会用“患者来称呼他们,而是称其为“志愿者”,他们在这里接受的就是日间康复。董晔主任说,康复是精神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日间康复则成为联结医院与社会的桥梁,为精神疾病康复者提供一个重返社会的平台。

日间康复 让精神疾病患者重新面对生活

在长期从事精神疾病康复工作过程中,董晔主任发现不少精神疾病患者曾尝试在病情稳定后找工作、融入社会,但因疾病造成的长期与社会隔绝,使他们不能良好地与人沟通,甚至遭受一些歧视和误解,让他们直接重返社会基本是不现实的。于是从2013年开始,董晔主任带领康复科在东北率先开展日间康复工作,对象为出院后尚不能回归社会的稳定期患者。“这些年,我们更愿意用复元代替康复'这个词,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无论什么状态都可以从新面对生活、从新面对社会,一切可以从头开始。

日间康复是许多国内外学者主张的精神疾病康复训练模式。康复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特点的日间康复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以增加长板训练,寻找优势资源为核心,通过行为矫正、理财计划、角色扮演、情景剧、作业治疗、放松训练、团体治疗等康复训练项目,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如服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居家康复指导等,对参与者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逐一展开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康复进 程。董晔主任介绍说,日间康复绝对不是短期班,一两个月或几个疗程就见效,康复者想要重返社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实现,基本都要以年计数。因此,日间康复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为每一位康复者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一些康复者初到康复科,因为长期与社会隔离,“眼神都是直直的,整个人显得很呆滞”,对普通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康复者来说都很困难,需要重头学起。但只要坚持下来,效果都是令人欣喜的。

职业康复 帮助精神疾病患者自食其力

在日间康复的基础上,2018年康复科又开启了职业康复训练,让精神康复者们在锻炼社会功能的同时有收入可拿,以达到真正自食其力、回归社会的目的。康复科设计出全真模拟职业现场,比如开设“便利点”,全部资金均有患者保管,有专业记账账本,有会计、出纳、进货员、售货员等岗位,收入全部用于日常康复训练中,通过全真模拟锻炼了康复者的理财、动手、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同时也方便了门诊、病房就诊的患者和家属,双赢的结果给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以极大的鼓励和自信。

一名与社会隔绝了十八年,生活不能自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刚来的时候甚至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裤子,但是经过多年的日间康复训练,现在他已经能够身着整洁的格子衬衫,手捧朗诵夹,和着舒缓的配乐,在舞台中央向全市的精神康复者做演讲。而像这位小伙子一样从康复科重返社会的康复者,十年来已经有几十位:以前做护士的小丽,现在是社区门诊的协调员;以前做设计的小周,现在是图书管理员;大学毕业就没参加过工作的小刘,在保险公司做文员当看到一位位康复者能够真正回归社会,董晔和康复科的医护人员都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同伴支持 让精神疾病患者互相鼓励

院内康复虽然效果好,但是毕竟受益人群有限。于是,市七院康复科又将康复对象扩大到社区精神康复者。202094日,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作为国内首批、省内唯一的试点单位,启动了由全国精神卫生项目办牵头的“中国精神健康同伴支持及社区精神健康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这是国内首个关注康复期病人职业康复的项目,是让一部分社区精神康复者以“辅导员”(给予一定报酬)的身份组织和参与“同件团体活动,以榜样的作用鼓舞和激励其他病友,帮助其他病友共同进步,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精神康复,从而确保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据董晔主任介绍,2020年-2022年期间,市七院在6个试点社区开展285次“同伴支持活动,进行专业督导176次,培训30名辅导员及140名同件,对社区患者及家属开展讲座惠及1750人,对基层505名专干进行专业培训。“辅导员"都是病情稳定、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帮助他人的意识与参加群体活动意愿的精神康复者。“辅导员”的有偿工作,将他们所经历的、学习到的经验传递给每一个康复中的同伴,“辅导员”在每一次的活动中能收获到被尊重、被认同,还能更加激励其他康复者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每周定期的活动,“辅导员”为“同伴们”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日常生活技能以及情感支持的提升空间,很多“同伴"由开始的需要父母陪伴、监督吃药到现在独立参加活动以及主动按时服药,一点一滴,慢慢改变自己,开始逐渐的回归社会。

董晔主任兴奋地说:“从‘日间康复'到同伴支持',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每一位康复者和家属们的努力和坚持,他们让我们看到即使受到疾病的限制,依然可以过一种满意的、充满希望的和有所贡献的生活!”

大连传媒集团记者柳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