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2020.8.12《“心灵治疗”:用心抗疫》
2020-08-13 阅读量:8411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杜杨楠

一位年轻人,从外地来到大连看望女友,刚来没几天,便作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被隔离观察,之后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也因此暂时无法返回家乡。因害怕引起家人的担心恐慌,面对家人的联络,他不敢透露真实情况,每次都找借口搪塞过去。但对于父母的视频通话请求,身着病服身居病房的他,怎么才能不被父母发现,更成为了压在他心头的难题。

身在他乡的孤独无助,无法让至亲知道真相的纠结,怎么这么倒霉的沮丧情绪,总是时不时地跳出来,让他的内心不断起着波澜……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黄劲松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这位年轻患者,为他提供建议,解了他与父母视频通话的燃眉之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黄劲松与患者时刻保持着电话和微信沟通,及时解答他的困惑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身体出现的呕吐、发烧等症状有科学的认知与了解,从概率的角度分析所谓的倒霉事件,将自己的新耳机送给他解决噪声问题……无论事情大小,无论是专业咨询还是生活困惑,黄劲松都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轻松的语气将问题化解。他说:这个特殊时期,患者的情绪本就敏感易波动,我们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想办法帮他解决个人面临的实际问题。越是琐碎细致的事情,越能安抚他的情绪。

一位年长的老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而她本身还患有一些其他疾病,尤其听力十分不好。也许是患者自己所说的耳背原因,又或许是情绪上的抗拒,这位患者入院后对治疗不太配合。黄劲松没有急于与老人直接沟通,而是从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入手,分析她可能存在的顾虑,最终从她的子女身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黄劲松介绍说,隔离病房的老人大多会有两种顾虑,一是怕花钱,二是想家人。他们担心高额的医疗费,这个我们会解释治疗费用全免,让他们不必担心;想念家人,则需要充分与家人沟通,通过录制视频、多打电话等方式缓解患者的思念。有些时候,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其实也用不上多么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我们面对的是人,专业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以及充分的共情。患者出现的心理情绪问题主要都是由各种小问题、小困扰以及生活琐事引起的,我们就是要从主观和客观上了解他们的立场和担忧,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和他们共同寻找对策。

病房内的患者,时刻揪着患者家属的心。病房里的条件好不好?饭菜还可口吗?睡觉能睡好吗?患者的需求能被了解和满足吗……对患者家属的安抚不仅能够减少他们的担忧,更重要的是,家属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让患者用更理性健康的心态面对病症。

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是内心的恐惧,而恐惧的传播性更大。从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来自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黄劲松和他的心理科专家团队,围绕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进行研究,不仅要在每次会诊上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调整用药,还要在会诊外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心灵治疗。奔波于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之间,24小时不关机,给患者打电话少则十多分钟、多则一两个小时,成为这些心理专家们的家常便饭。黄劲松说,因为长时间将电话放在耳边保持通话,造成手臂麻木,经常是挂掉电话后才发觉手臂酸痛,难以活动。我们跟患者非亲非故,他们不会立刻就对医生敞开心扉。我们要不断跟他们聊天,一点一点了解他们的状态和需求,让他们放下心中的抗拒。这是一个反复沟通、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患者逐渐恢复理性的过程。当回顾这段经历时,很多患者和家属都特别感谢我们的帮助和治愈,这让我们感动之余,也对用更加充满信心!

黄劲松,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民族心理与精神医学组委员,从事精神、心理科临床工作20余年。